当前位置:
发布时间:2025-04-05 06:48:34
鲁国公卿孟僖子昭公二十四年去世时,遗命二子向孔子学礼(《左传·昭公七年》)。
南朝顾欢认为老孔已经证入佛地并不是对孔老之谛解。12章太炎:《菿汉微言》,《章太炎全集》(十二),第31页。
经过重重的自我否定而遍历重重学术境界,章太炎之学日渐超迈圆融,贺麟先生以柏拉图洞喻言之,【9】走出洞穴是转俗成真,返回洞穴是回真向俗,其中,正如走出洞穴的苏格拉底是带着真理的太阳再次返回洞穴的,章太炎回真向俗不是对真的拒斥和扬弃,而是以真观照俗,以俗还原真,真俗并建,二谛圆融。就其引申义而言,菩萨不仅以出世间法解脱众生,誓愿拔一切众生苦,且以大悲心做种种世间法,乐集一切善行,从而拯救一切世间苦厄。(一)孔子了悟阿赖耶识缘起变现天地万物这一究竟实相关于《庄子·寓言》篇所云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,章太炎解释云:是云非云,不由天降,非自地作,此皆生于人心。《菿汉微言》第99条论陆象山此心同,此理同,章太炎认为此心此理即《大乘起信论》所言以直心正趋真如,以深心乐集善行,以大悲心拔一切众生苦【29】。31章太炎:《菿汉微言》,《章太炎全集》(十二),第31-32页。
神明茂,故能体冲和以通无。我们看到,佛学实相(菩提智)、佛学理论、证道法门、证道境界等都出现在他对孔子之学的诠释中,这种诠释即在本体论的意义上会通孔学与佛学,是以佛学教理和佛教哲学叙事方式对孔子之学的深度格义,而不是一般意义的名相附会。孔子是先师,亦是先圣。
凡读书识字,又焉能袖手旁观,不思一为之所也……无论后人对曾国藩等如何批评,他们之决心在民间练兵,讨伐洪杨,初断然出于一保卫孔子所传之中国伦理文教之文化意识,而自民间奋起,以担当世运的精神。孔子之徒,原当有此雅量,到了佛寺、道观、教堂,即自视为宾客,任和尚、道士与神父、牧师为主,自居于第二之位。此与秦汉儒者之推尊孔子,而反抗秦之暴政,以孔子乃作春秋,为汉制法之素王,固然不同。人一念反省,便见孔子在此。
在清中叶以后,洪杨之乱起,洪杨之要推翻满清,正本于汉族之民族意识。佛教徒当然应以释迦为主,为第一。
又因孔子之道在客观外在的文献中,而孔子只是二千年前之一远古之圣人。司马迁之《史记》,为后世史书之祖,司马迁以作此《史记》,表示其对孔子之精神之承继与崇敬。魏晋南北朝隋唐之思想界的声光,在玄学与佛学。此理由何在?乃在宋明儒者大都看一切学者或一切人,皆与孔子同此心、此性、此理。
由此一段文,我们即可知孔子在中国历史文化中之地位,乃先由孔子弟子及民间的人衷心崇敬其人格,而自然建立,而与当时之政治上之时君世主,毫无关系。孔子即在个人之良知心性之中。若照汉儒所说,则此诸书皆孔子答其大弟子之问,而为此诸弟子所记。后之班固,则更对司马迁之过于尊重处上游侠等,有所不满,而—意尊儒,以孔子之言,衡定诸子之学之价值。
其何以如此,则——方面自然由于孔子之思想、学术、人格之伟大,在各方面皆有值得后人崇敬之处。至宋明儒学家心中之孔子,则非汉人之素王,亦非何晏、王弼、郭象心中之体无之圣人,更非佛教徒心中之菩萨化身,亦不同陶渊明、李、杜心目中之孔子。
二三千年中,不知生了多少人,则生出…·个伟大的孔子,被视为圣人,并不奇怪,并不算多。陶渊明、李白之诗,自然有极多之道家情调,李白尚有我本楚狂人,狂歌笑孔丘的诗句。
依宋明儒者看,六经及中国之户术义理,与礼乐文教,原非只一时之政典。李太白的古风,想复兴风骚,而其第—首用大雅久不作,吾衰竟谁陈。孔子与中国之哲学,以及文学、史学、宗教,整个之中国文化,互相联系,而不可分。基督教与佛道,亦互视为异端邪说。在道咸以后,经学由古文学转到今文学。故如以孔子为诸子之一,亦当谓孔子为诸子之祖。
至于由孔子,而墨学,而道家之思想之义理的线索,及如何传承之历史线索,自不简单。但大家要知道,在北宋初年政治上居高位之名臣,大多信佛。
而明清之际之基督教,传人中国,虽反对当时之宋明理学,却亦先自附于中国之古儒真教之列。孔子作《春秋》而天雨粟,鬼夜哭。
此董仲舒之思想,显然非只为汉代之君王设想,亦非为维护一家一姓之统治权而有。罢百家尊孔子,即谓须尊此学术共源,以立国本,不可只以一家之言如纵横、黄老、申韩之言,为政教之本。
此却使中国历代儒学之传,受一大冤屈,使中国知识分子不敢仰首伸眉,论列真正的理之是非。陈涉又立孔子后人孔甲为博士。退—一万步说,此帝王之提倡,亦只是形成孔子之地位之—外在的助缘。周公为先圣,孔子只传先生之政典之六艺,以教学者,而只为先师。
欧阳修作《本论》,亦说释势盛,自难与之力争,唯当自先明吾理。试问此与帝王之统治更何干?然而从历史事实看孔子之地位,则正由这些历代人物之推尊,而后次第建立。
但班固并不说孔子为九流之一。其感遇诗三十八首,乃言志之作,而最后一首,则始于仲尼探元化,幽鸿顺阳和之句,以自见其志之所归。
三年期满,门人治任将归,人揖于子贡,相向而哭,皆失声,然后归,子贡反,筑室于场,独居三年,然后归。必俟下次耶稣再来,耶稣乃成为审判者。
孔子的言行,亦是一镜子。他明知纨绔不饥死,儒冠多误身,而自称为乾坤一腐儒。所以在其《序志》中,自谓在齿逾立,夜梦执丹漆之礼器,随仲尼而南行。看墨家之倡贵义以合天志,本义道以利天下,摩顶放踵,亟亟于救世,正近伊尹之圣之任,亦正是顺孔子之思想之行义达道之一面而发展所成。
但是佛教徒与道教徒,却互相排斥。孔子本尝自述他是好古敏求,则我们学孔子亦当好古敏求,而重经史之文献上之考证之学。
你如果由孔子的言行中看不出什么,此只证明你自己的无知。宋明儒者更进而称孔子为至圣先师。
一、导言对于孔子之如何有其在中国历史文化中之崇高的地位,自民国以来,有一种流行的一般说法:是谓孔子原只不过先秦诸子之一,或先秦哲学家之一。至于民国创建,本是依于孔子之夷夏之辨,以驱除鞑虏,恢复中华,而终于五族共和。
发表评论
留言: